九大方向引领政府投融资新机遇——2025年发改委重点工作解读与实操建议
来源: | 作者: 泓创智胜 | 发布时间: 70天前 | 523 次浏览 | 分享到:



引言:

2025年2月14日,《学习时报》第2208期刊登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的署名文章《干字当头 奋发有为 扎实推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文章明确会大力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将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更新换代潜力大的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提升回收循环利用水平。会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并优化支持范围。文章提出了发改委九大重点任务,为政府投融资领域指明了方向。结合政策动向与市场实践,本文从项目谋划、政策配套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紧跟政策动向:做深做实项目谋划

为更好抓住政策机遇期,项目提前谋划储备至关重要。
(一)推进区域内战略深化实施
建议各地政府要继续用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区域内战略,发挥战略叠加优势,推动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可积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加大项目谋划储备,此次还专门强调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湾区经济,故沿海城市可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比如优化海运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进港口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升级改造等。
(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建议地方政府建立项目动态储备库,需重点关注“两重建设”(重大战略、重大安全领域)和“新质生产力”项目。重点围绕“稳链补链”、“民生短板”两大方向,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提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含三类项目,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包括5G、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卫星通信、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例如北斗规模化应用项目;融合基础设施是指传统基础设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后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形态,其可细分为两类项目,以智慧民生基础设施、智慧环境资源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为代表的新型社会性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物流设施、智慧能源系统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性设施建设项目,例如车路云一体化建设项目;创新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例如国家实验室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中试平台建设项目。
加大城镇建设中的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储备,以人口集中流入且公共服务缺口大的城市为重点,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城市更新等领域项目储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含教育、医疗、养老公服设施建设等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等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包含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城市更新包含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区改造、老旧街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
(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安全方面重点关注粮食安全、数据安全、能源安全三大安全。粮食安全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大中型灌区新建及改造等项目储备;数据安全可加大算力监测调度、数据市场设施、数据流通利用、安全保障体系等数据基础设施项目储备;能源安全可加强能源资源基地和通道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还可加大新能源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项目储备,比如风电光伏、抽水蓄能项目、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等项目。风险处置方面重点关注三大风险,分别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地方政府可积极储备土储项目、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项目。绿色发展方面主要聚焦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可从两方面着手,分别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包含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可谋划储备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等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包含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可谋划储备零碳园区建设等项目。

二、统筹“硬投资”与“软建设”

(一)避免“重申报轻管理”。建立“穿透式监管系统”,实时追踪项目进度与资金支付,确保项目年内形成实物工作量。对进度滞后项目启动“熔断机制”,收回资金转投储备库中成熟项目。
(二)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新增债务需匹配财政承受能力,防止新增违规担保、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三)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各地政府可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PPP)实施,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并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引入民间资本。

结语

2025年政府投融资的核心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准有效”。建议地方政府与平台公司强化政策敏感性,动态调整项目储备方向,以高质量项目实现经济与安全的动态平衡。未来,唯有将政策导向与地方实际深度结合,方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件:
[1]田新元.现代化基础设施该怎么规划、又如何建设. [EB/OL].(2024-09-09)[2025-02-18]. 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9/t20240909_1392900.html.
[2]王琛.发挥海运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EB/OL].(2024-04-19)[2025-02-18]. 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NEW_srxxgcjjpjjsx/yjcg/zw/202404/t20240419_1365787.html.
[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EB/OL].(2024-07-31)[2025-02-18].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8/content_6967663.htm.
[4]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EB/OL].(2024-08-11)[2025-02-18].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8/content_6967663.htm.
[5]郑栅洁.干字当头 奋发有为 扎实推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EB/OL].(2025-02-14)[2025-02-18].
https://mp.weixin.qq.com/s/SYfDhAfL2oyJXuuOfqck4A.


附:发改委未来九大重点方向
(一)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将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更新换代潜力大的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提升回收循环利用水平。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并优化支持范围,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引入民间资本。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强供需调控和产销衔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抓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深入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四)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大力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补齐城镇建设中的短板弱项。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实施以工代赈。
(七)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将继续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推进区域内战略深化实施,推动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

(九)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将落实更多惠民生举措,更大力度促进就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着力促进居民增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完善“一老一小”设施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改善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