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改委视角谈项目谋划:聚焦问题解决与地方发展
来源: | 作者:泓创智胜 | 发布时间: 41天前 | 10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引言

在经济建设的宏图伟业中,发改委作为关键枢纽,承担着宏观经济规划和重大项目审批的重要职责。其审批的项目均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对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浪潮的奔涌,如何在项目谋划阶段进行前瞻性规划,确保项目契合国家规划、回应社会需求、提升综合效益,成为各部门亟待深研的课题。本文将从发改委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提升项目谋划质量的策略与路径。

二、发改委关注项目的角度

(一)第一层:解决实际难题

发改委谋划项目的核心在于利用项目解决实际难题。许多市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也制约地方经济发展。通过精准的项目谋划,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突破口。
(二)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要求

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35号文),从当年开始,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并明确了项目资本金非债务性的内涵、主要形式和来源、管理退出方式等。

1.基础设施短板问题

(1)交通设施不完善

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地区发展赋能,但资金筹集存在困难。例如,国道、省道等修建往往因缺少收益而难以直接申请政策性银行资金,此时,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项目,如利用专项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同时结合中央车购税补助资金,将道路建设需求拆解并分布到多个项目中,从而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水利设施老化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灌溉困难。在谋划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卡点时,也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农业类项目,如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中增加部分水利保障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水利设施无收益问题,解决资金来源,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

某些市县的特色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完善、附加值低的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产品方面,当地农产品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特色优势,但在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大多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等领域,谋划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产业发展落后

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市县面临产业升级压力。例如,某县的机械制造产业历史悠久,但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单一等问题。通过产业升级项目,如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新产品研发等,可以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也为企业机械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民生保障不足问题

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多个领域。国家发改委在2025年提到要重点加强对“一老一小”的支持,当前各县市养老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乡镇部分养老机构,存在建成时间早、消防等基础设施落后、床位不足等问题,已不符合现有规范,且部分机构为公益性养老难以申请资金,如乡镇敬老院,可利用社区嵌入式养老改造提升项目,使城乡养老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公益性公墓项目不仅统一解决安葬问题,同时农村公益性公墓优化农村村容村貌,也便于后期建设发展其他项目。

(二)第二层:如何更好建设发展当地

除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项目谋划更要着眼于长远,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只有推动产业升级,才能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项目谋划要紧跟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1)培育新兴产业

项目谋划要紧跟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例如,通用机场无法直接申请专项债券资金,但其功能(如景点游客观光、空中表演、空中航拍等)使其成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谋划低空经济项目,为机场建设融来资金,也同时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发展。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建成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后,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此外设备更新也为企业资金提供了来源,从基础设施、人才、资金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升级转型,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

(1)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注重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实现城乡居民用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谋划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2)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当多个乡镇均有同一类项目建设需求时,可考虑由县市统筹,共同谋划区域交通互联互通项目、产业协同发展项目等,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3.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谋划项目时,项目的合理定位至关重要,例如老旧街区改造和文旅项目中,清晰的定位能够避免项目建成后闲置的风险,减少资源和资金的浪费。项目定位是项目规划的核心环节,需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进行精准定位。例如,在老旧街区改造中,需明确改造后的功能定位是侧重于文旅开发、基础设施提升,还是人居环境整治。文旅项目则需围绕文化内涵、目标市场和商业模式进行定位。项目规划应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注重社区和环境的融合,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利益,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如何提高项目谋划质量

(一)深入研究政策导向

发改委审批项目的首要考量,便是其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为确保项目谋划方向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需定期跟踪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尤其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以及年度工作重点等。明确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资金投向和申报要求,为项目谋划提供精准的政策依据,同时定位市县发展痛点,如交通拥堵、养老缺口等,同步跟踪国家及省级政策动态,如专项债支持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方向,确保项目谋划与政策导向无缝衔接。

(二)因地制宜打造项目

项目谋划需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底蕴等特色优势,将地方特色与项目谋划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项目,提高项目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例如,某山区县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山地景观,谋划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森林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吸引游客体验自然之美,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基于地方现有产业基础,谋划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或促进产业集聚。如某县以农产品种植为主,可谋划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升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守住生态红线和底线。

(三)探索多元融资渠道

在项目谋划过程中,探索多元融资渠道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PPP新机制等多种融资渠道,为不同类型项目提供了灵活的资金支持方案,并可通过组合方式实现资金闭环。例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针对基础管网更新等无收益部分与便民用房等有收益部分两类工程,采用中央预算内资金保障房配套基础设施覆盖水电管网、消防设施等民生短板,同时申请专项债券支持停车场、便民商铺等收益性设施建设,建成后通过停车费、便民用房租金等收益偿还债券本息。利用中央资金的公益性补齐民生短板,又通过专项债的收益性激活资产价值,形成中央资金保底线、专项债促循环的资金闭环。

(四)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各部门信息不通畅是目前各地均存在的问题,加强部门协同合作是项目谋划的关键环节。首先,需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在项目谋划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其次,各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为项目谋划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例如,发改部门负责政策指导和项目审批,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保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土地供应等。此外,针对重大项目,应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项目谋划工作,共同研究项目方案,协调解决项目谋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谋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五)短期与长期目标结合

短期以基建和产业项目为抓手,拉动地区的投资,同时带动就业。通过实施一批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迅速提升地方经济活力和居民生活水平。长期通过创新、绿色、民生项目培育内生动力,实现县域经济从“依赖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效益,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从发改委的视角来看,项目谋划既要聚焦市县老大难问题,以项目实施为突破口,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困难;又要着眼于长远,通过科学合理的项目布局,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发改委的视角思考项目,全方位、系统性地布局谋划项目,提高项目谋划的质量,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实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政策目标与地方发展的有机统一。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